close

當我寫這一篇文章時,我已經看完了這些書!

自從當了母親這個角色後變深深覺得肩負重責,生妹妹時還沒有這麼嚴重到想去買教養的書來看,再生了弟弟之後隨著妹妹越來越大,在教養孩子方面或是自我修養方面,都需要吸取一些經驗,教養無法抓住一個的綱領準則,就成功地教育出一個好孩子,但是相信從其他父母的經驗來啟發當成教養的榜樣是最好不過了。

母親的角色應該是如何呢?應該是堅韌、柔軟、更有耐心、愛心、溫柔...........等,還有一些條件也已經天生俱有了,端看在生活上如何磨練了。小孩成天跟我在一起,他們注意著你的一言一行,日子久了就好像被複製一樣,也來個以牙還牙的語氣說話,小孩的心靈是純白無暇的,在親子相處互動間如何實踐身教跟言教是很重要的,所以必須慎行及付出相當的愛。有時會擔心自己不是一個好媽媽,也怕無法給予孩子適當的教育,所以開始買些有關教養的書籍參考,希望能藉由別人的經驗來教養我的小孩。從書中很多父母跟小孩的互動過程中可以讓我得到很多不同的想法,也讓自己相互對照出自己成長過程中的經驗。

剛開始不知道要怎麼選購教養方面的書籍,這本也想買那本也想買,但是買了這麼多,看完了也不知道是否都能夠實踐,於是先在博客來網路書店選購幾本暢銷排行榜的書。(9/16購)

以下文字取自博客來網路書店

媽媽是孩子最好的榜樣(作者:蜜雪兒.玻芭博士)

 擁有二十年以上教學經驗的蜜雪兒,曾獲頒全美教育工作者獎章,以智慧與溫暖來激勵讀者,分享對五千名以上父母深入研究的心得,幫助你回歸到成功教養原則的核心。這本專為母親而寫的書,是關於如何撫養出快樂、適應力良好的孩子,充滿了智慧、故事與秘訣。

本書每一章都有一個有力且具啟發性的故事,敘述故事主角在現實生活中如何運用這些秘訣。作者告訴我們,洋溢歡笑的母親如何教孩子喜悅;照顧好自己的母親維繫她快樂的家庭;用心聆聽孩子說話的母親讓孩子知道,他們在媽媽心目中真的很重要。

 

本書還包括玻芭博士提供的實用方法、按部就班的指導、活動與建議,讓媽媽能以故事裡傳達的道理實際運用在自己家人的生活中。閱讀故事和學習這些教養方法能夠幫助所有的母親保持冷靜、更加快樂,回歸到母親的自然直覺,為家庭創造更多的樂趣、平衡與愛。

 

還好,我們生了兩個孩子(作者:汪培珽)

生?不生?我的人生,到底希望有幾個孩子呢?」這是組成家庭時最初、也最重要的一件事。其他事情都可以稍等,生養孩子、陪伴孩子,卻要即時。希望父母們都不要錯過這份人生最美好的工作,用心去體驗——養育新生命最單純的滿足和快樂。

到學校當愛心媽媽完畢,正好趕上搭女兒的校車一起回家。上車前,媽媽趁便在販賣機買了罐可樂。其實,媽媽很少喝這種含糖飲料,只有偶而興起為之,姊姊也不喜歡,但這卻是兒子的最愛。校車開了,媽媽根本喝不完可樂,但在車子上,只能丟也沒地方、喝也不是地尷尬拿著。校車在山路間蜿蜒,不時在轉彎處丟下個孩子,好似郵差投包裹,將媽媽最心愛的禮物送到家。我們是最後幾下車,不經意又拿起可樂喝了一口的媽媽,卻被姊姊看似就要出手阻止的緊張語調嚇到:
「不要——再喝了。」她不是不喜歡可樂嗎?「快到家了,留給弟弟啦!」
手足之情,足以感動父母的人生……如果,您是那種——好愛孩子,好喜歡孩子,也願意養孩子的父母,但是,卻只生了一個孩子就不生了。為什麼?怕經濟能力養不起?怕社會環境不理想?還是怕生活品質會降低?如果,您已經有了兩個孩子,或是決定再接再厲生第二個、第三個……媽媽們,可要好好照顧自己啊!現在的孩子,難養矣,如何讓手足相親、不相爭?絕對是您要好好研究的題。

 

在本書中,汪培珽以時而溫馨感性、時而幽默輕快的筆調,分享生養一對兒女的甘苦體驗,和轉換跑道成為全職媽媽的心路歷程,
陪伴現代父母一起思考、釐清「生兒育女」的人生大計,並提供一連串「如何讓兄弟不鬩牆?」的手足教養叮嚀,鼓勵父母「行有餘力,多生孩子、多回家照顧孩子」,因為手足的相親相依,是孩子學習分享、尊重、關懷與愛的重要力量,而養兒育女的喜悅與滿足,更是每個父母生命中無可取代的禮物。

 

寫給父母的幸福教養密語

 

★父母的憂慮,很多是不必要的、或是想像而來的,多數只是自己嚇自己。
★孩子能有媽媽的陪伴,是最幸福的事。誰最幸福?孩子嗎?不!是媽媽最幸福。
★三餐原本就要煮,故事書原本就要唸,別上什麼才藝班,全部都念公立學校。多個孩子,不過——多雙筷子。
★當我們習慣用物質來餵養孩子,孩子可能不吵不鬧地活著;等我們覺得準備充分了,要來好好愛孩子——他們已經不要了。
★生一個孩子,看似輕鬆;事實上,父母沒能給孩子一個伴的不輕鬆感,卻是無所不在的。
★手足的爭吵,父母不必「未雨綢繆」地憂心忡忡,父母的處理態度,其實才是事情的關鍵點。
★「媽媽生個弟弟,以後就有人陪你玩了。」懷老二時,這種空頭支票別亂開。
★父母的不明事理、沒有耐心,隨意妥協於「會吵的孩子有糖吃」,才叫真正的不公平。
★對於孩子,許多時候,我們只能看著、聽著。父母的干預,不只於事無補,還可能愈幫愈忙。
★「大的要讓小的」、「小的要聽大的」,這些話其實都沒錯,但前提是,這樣的想法必須發自孩子的內心,而不是父母想快速解決手足紛爭的萬靈丹,而強迫孩子接受。

 

父母的保存期限,只有10年(作者:汪培珽)

 

從孩子的五歲到十五歲,您只有十年的機會,望著孩子背著背包的小小身影,我知道,我總有一天要面對孩子離開身邊的人生。
但我一點也不沮喪,因為,我已經將孩子的每一份笑容、眼淚、體貼和愛意留存起來了,到那一天,我只要再從心裡拿出來解凍就好——絲絲甜蜜的回憶,就是父母度過老年時,所需的全部養分。 很多父母是這樣想的:孩子還小,等我們什麼什麼的時候,再怎樣怎樣。三歲小嗎?八歲如何?八歲還是太小了,十二歲如何?而機會,常常都是在等待中失去的。從孩子的五歲到十五歲,唯有這黃金的十年,您可以前一秒鐘跟他像好朋友般說話;後一秒鐘,他卻可以帶著天使般的臉龐依偎在您的懷裡睡著。如此美妙的特別感覺,您只有十年可以享受,一旦錯過,機會將永遠不回頭。我知道,旅行只是一個概念,只是父母活在當下的一種實現。我知道,不是每個爸媽的保存期限都是十年——放心,只會更少,不會更多。然而,父母能陪孩子多少年、到幾歲,都只是一個提醒:我們不是上一代只求溫飽的父母,我們還要好好享受,養育下一代時,千金也買不到的美好時光。
——汪培珽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peng92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