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2011.2.6

台64線通車後,多了一條捷徑到八里,時間也縮短了許多。

這回是第二次來八里十三行這邊

由於我們出門的時間較晚,原先想要租腳踏車但時間上有點趕也就只好放棄

就來趟知性之旅吧~~參觀十三行博物館,目前還是免費進入的喔,要來要快!

十三行博物館建館緣起

‧民國46年地質學者林朝棨勘查後定名為十三行遺址,後經考古學者石璋如、臧振華、劉益 昌等人陸續發掘出極具代表性 之文物及墓葬遺物等

‧為距今1800年至500年前臺灣史前鐵器時代之代表文化,其人種可能與平埔族凱達格蘭族有關

‧出品重要文物為陶器、鐵器、煉鐵爐、墓葬品及與外族之交易品等,其代表性 文物為人面陶罐等

‧民國78年至81年間,因八里污水廠將興建於遺址上,引起各方注意,形成搶救遺址熱潮

‧民國81年文建會邀集相關部會,確立遺址保留面積為3136.9平方公尺,其餘遺址面積則為污水廠所覆蓋

‧民國84年,中央各部會決議於污水廠撥地成立「十三行遺址文物陳列館」,由中央及臺北縣分別編列預算興建

‧民國87年,更名為「十三行博物館」,正式興建。

博物館佔地約3600 坪 ,全館面積約2000 坪 ,當初建築的原始構想來自於考古發掘及先民乘船渡海來台的意念。

近期的展覽資訊~~~城市考古- 探索台灣中部史前文化

介紹臺灣中部自新石器時代以降三個代表性史前文化,分別是新石器時代中期的牛罵頭文化(距今4,500-3,000年)、新石器時代晚期的營埔文化(距今3,000-2,000年)以及鐵器時代的番子園文化(距今2,000-400年)。

右邊電視裡面的就是獨一無二的人面陶罐

 

IMG_2475_nEO_IMG.jpg IMG_2476_nEO_IMG.jpg

發現十三行~

利用飛機與鐵渣模型的展示及互動設計,重現十三行遺址的發現經過。民國四十四年秋天,一位空軍飛行員隨機飛越觀音山上空時,驚見飛機的羅盤出現了磁力異常的反應,他以為發現了鐵礦,才會影響羅盤!於是少校決定協同地質學家林朝棨等人前來探勘,才知道在地面上到處可見的鐵塊與鐵渣,其實是史前人類煉鐵的遺留物,另外也發現了許多史前陶片、石支腳與凹石等,由此判斷為史前遺址,並根據此地的地名,命名為「十三行遺址」。

IMG_2477_nEO_IMG.jpg IMG_2478_nEO_IMG.jpg

搶救十三行~

1989年政府計劃在十三行所在地進行污水廠興建工程,此舉勢將徹底破壞十三行遺址,考古學家大力呼籲保存遺址,並在社會大眾的熱烈迴響下,進行十三行遺址的搶救工作。本單元的主要用意,即在紀錄此一台灣社會史上的重要事件,呈現當年文化保存與經濟發展間的矛盾,以收鑑古知今之效,並希冀這樣的衝突不再重演。
展場中陳列了當時的簡報與影像紀錄,並藉由怪手、抗議海報與探坑出土文物的模型擺設,帶領觀眾回到搶救發掘現場,感受當時的壓力與無奈。

IMG_2483_nEO_IMG.jpg IMG_2484_nEO_IMG.jpg

這個用蠟像做的栩栩如生,看起來跟真人沒兩樣

IMG_2486_nEO_IMG.jpg IMG_2489_nEO_IMG.jpg IMG_2491_nEO_IMG.jpg IMG_2492_nEO_IMG.jpg IMG_2495_nEO_IMG.jpg IMG_2496_nEO_IMG.jpg IMG_2500_nEO_IMG.jpg IMG_2501_nEO_IMG.jpg IMG_2503_nEO_IMG.jpg IMG_2504_nEO_IMG.jpg IMG_2506_nEO_IMG.jpg IMG_2514_nEO_IMG.jpg

天色已漸昏暗我們趕緊來到後面的草地晃晃

IMG_2515_nEO_IMG.jpg IMG_2517_nEO_IMG.jpg IMG_2525_nEO_IMG.jpg IMG_2549_nEO_IMG.jpg IMG_2561_nEO_IMG.jpg

結束短暫的知性之旅~

回程我們又在遇上塞車了@@

過年就是這樣出個門到處都是車車車~塞塞塞~塞到爆y13.gif

 

以上介紹十三行的文字取自於官網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peng92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